自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以来,与数据相关的问题备受关注。近日,在2017首届中国数据安全峰会上,多位专家认为,大数据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能源、健康、制造、交通等领域,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但与此同时,近年来,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事件呈高发之势,网络黑灰产业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数据保护刻不容缓,安全亟待升级。
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网络安全应何去何从?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安全隐患
案例不胜枚举。轰动全国的“徐玉玉事件”,雅虎宣布10亿多用户账号被黑客窃取事件,“永恒之蓝”事件让很多人知晓了“蠕虫恶意代码”,wannacry的出现使得勒索病毒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警惕……据相关报告显示,2016年共发生1800起数据泄露事件,这些事件导致近14亿条记录外泄。
构建数据安全体系势在必行
大数据与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正在迅速进入各个领域。当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大数据时代来临,生活、工作更为便捷的同时,也有一些迷惑,甚至疑虑和忐忑。这是因为海量数据的收集、互通、共享及相关产业的出现,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数据不安全和个人隐私难于保护感。
数据共享、共融、共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政府、企业甚至个人的数据正在被“归拢”并挖掘价值。隐私保护与数据开放共生共处不可分割,同等重要。数据开放可持续性和长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隐私保护的好与坏。
爆炸的数据,是未来世界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意味着树大招风,招引很多攻击。传统的信息安全防护手段难以有效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
将数据被喻为“石油”,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型的互联网企业都掌握自己的“原油”,在“提炼”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和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创造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哪些数据是应该可以共享、交易,还应该有所界定。